對比歐美環保巨頭的成長過程,并購已經成為國內環保企業發展壯大的常態化途徑之一。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培育多家千億級的大型公用環保企業,環保行業并購重組熱度將持續。在PPP大潮下,“PPP+PE”成為環保企業探索并購模式的重要方向。
平臺型企業受熱捧
環保類上市公司并購主要有三個方向,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和平臺化。
對于業務單一的環保企業來說,橫向并購是進入細分領域的重要手段,可以為企業成長打開新路徑,向綜合化服務方向推進。在這類并購中,并購方通常據此加碼主業,加速公司成長。以龍馬環衛為例,公司擬通過并購將龍環環境正在執行的項目打造成樣板工程,成為公司環衛產業服務向全國擴張的孵化器。
縱向并購則有助于企業延伸產業鏈,打破原有市場天花板。永清環保廣州分公司總經理鄧雄說:“目前公司市值100億元左右,在這個階段公司遇到了發展瓶頸,為此公司提出了新的戰略規劃,并購是戰略落地的重要路徑。”
永清環保今年3月聯合設立了15億元的并購基金,主要瞄準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領域。繼一年前收購全球領先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解決方案提供商IST公司后,近期公司又收購了加拿大原位熱修復公司MC2的51%股權。在土壤修復領域形成了囊括研發、設計、修復藥劑生產到工程施工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相較于橫向一體化的“跑馬圈地”,近年來平臺化更受環保上市公司熱捧。啟迪桑德、碧水源、萬邦達、首創股份、維爾利等多家公司都將打造綜合性環保服務商作為發展目標。隨著PPP熱潮推動政府投融資接口向優勢公司傾斜,平臺型環保公司接口價值持續提升。
中信證券分析師認為,今年環保行業并購呈現兩大新特點。與前幾年純粹財務性并購不同,今年以來,被并購標的管理層共同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成為一種趨勢。
原來的南方泵業是純粹泵業機械類公司,2015年,公司以17.94億元收購了金山環保100%股權;2016年9.28億元收購中咨華宇70%股權,布局環保工程及環評業務。公司改名為中金環境。金山環保董事長錢盤生擔任中金環境副董事長,中咨華宇董事長郭少山擔任中金環境總經理,而公司董事長沈金浩負責總體戰略統籌,環保上市公司平臺逐步建成。
此外,相比于前幾年的國內資產并購,海外資產并購比例明顯提升。僅10月26日,就有格林美、巴安水務、碧水源旗下云南水務3家中國環保上市公司披露對海外環保上市公司的收購事項。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環保行業“產業體量巨大、企業小而散”。通過同業并購實現主業壯大或多元化布局打造綜合平臺,是環保公司發展的大趨勢。隨著PPP需求釋放,部分環保公司實質上成為地方政府加強環境治理的新融資平臺,平臺型環保公司價值凸顯。這將驅動環保企業加速收購兼并步伐。
海外并購屢創新高
在資本驅動下,2016年環保企業延續了去海外并購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環保行業共發生12起海外并購案,并購交易總金額超過150億元。
以碧水源為例,公司以12.1億港元入股港股盈德氣體,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此外,蘇交科收購美國環境檢測公司Test America,中國天楹收購西班牙最大的環保公司Urbaser。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一口氣收購了多家海外環保公司。天翔環境先斥資4.7億元收購全球著名的環保分離設備制造及工程服務商美國圣騎士,以2.17億歐元收購德國最大的污水、污泥處理技術和裝備制造企業之一的貝爾芬格水處理技術公司;巴安水務繼去年成功收購德國KWI公司之后,今年4月簽署了收購瑞士水務21.7%股權的備忘錄,8月又簽署了收購德國ItN公司的備忘錄。
分析人士認為,相比國內市場動輒15倍以上動態PE,海外資產估值更便宜,并購資產PE通常在10倍左右,EV/EBITDA在7倍左右;同時海外環保公司技術領先,盈利較為穩定。不過,海外市場偏于成熟期,業績通常保持平穩,增速成長性較慢。
以“資本換技術”是大部分國內環保企業開啟海外“取經”之旅的初衷。博天環境集團副總裁姬俊彪表示,“現在經濟發展太快,企業靠之前的增長模式跟不上時代需求。國際并購業務是博天集團未來的方向,公司將在小而精的企業方面下工夫,打造技術服務產業。”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中國環保企業海外并購目前已經跨越了進口設備、技術的第一階段,處于從國外直接并購企業獲得技術和并購投資運營公司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則是像西門子、GE等公司一樣,憑借核心競爭力成為泛國際化公司,擁有技術研發、市場戰略和設備制造全鏈條業務。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環保企業與海外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興業證券研報認為,國有企業立足做大規模,傾向于并購投資運營公司;民營企業重視技術研發,優先考慮從國外直接并購企業獲得技術。國外技術先進,應用市場相對飽和,有極強的輸出欲望;國內市場技術相對不太成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應用到國內市場是雙贏的選擇。
多家環保公司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海外并購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并購重組后不同文化的企業之間如何融合、整合。高能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魏麗表示,缺乏對海外市場全面了解和認識,缺乏強有力的地方合作伙伴,缺乏同海外市場對接的渠道和橋梁,是目前企業走出去面臨的主要問題。
“PPP+PE”模式興起
在轟轟烈烈的并購大潮中,不少公司也在探索新的并購模式。
復星集團董事總經理張富強表示,在PPP大潮下,衍生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即“PPP+PE”模式。“復星集團現在有大量的PPP合同訂單,就此衍生大量的投資業務。通過合同導入的方式扶持技術型企業,讓這些企業快速成長,營業規模和行業利率得到提升。同時,這些企業又成為上市公司的并購對象,形成一個閉環。”
作為“大金主”,復星直接投資的環保企業不在少數。此前,復星已成為中山公用的第二大股東,博天環境的第三大股東。在PPP大潮下,復星集團成立了專業PPP股權投資平臺星景資本,通融保險資金,以大規模、長周期、高穩定的資金作為保障,以PPP股權方式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及水務環境領域的建設。
截至今年5月,星景資本在全國范圍內PPP儲備項目規模達到近5000億元,覆蓋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等多個省市,并與多個省級城市溝通落地省級母基金。
今年5月,北控水務集團與星景資本在北京簽署股權合作協議,成立北控星景水務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同時發起北控星景水務基金。
“通過PPP合同導入,不少規模相對較小的技術型企業與大型產業投資者合作,企業品牌可以迅速成長。這實際上是另辟蹊徑的快速成長。”張富強說。
在生態建設領域,星景資本于2015年孵化了生態環境建設企業星景生態。第三批PPP示范項目DE澇洰河生態建設工程便是由星景資本和星景生態組成的互補性聯合體中標。其中,星景資本發揮資本運作優勢為項目融資,星景生態作為專業機構承擔項目的施工建設和運營維護,兩者密切合作,保障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維護”一體化順利推進。
“環保作為未來成長潛力很大的行業,資本市場將會有更多的并購手段呈現出來。”申港證券投行總經理魏慶泉認為,并購的根本方向應該基于產業的整合,并購不是花錢買資產、利潤,而是并購細分產業,因此后期的整合很重要。
“作為并購方的大型企業,要平衡好產業擴張和穩健經營的關系,過于追求一時的利潤提高難以帶給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好并購后的整合可以使后續發展更健康,并購也更有創造性。”魏慶泉說。
上一篇:2017年巴西塑料行業將迎來復蘇
下一篇:輕量化材料將是新材料發展重點領域
>>返回